在進入 comprehension by groups 之前, 還是先弄清楚一些名詞的意思比較好。否則讀起來總有些似懂非懂。
怎樣的遍知叫作 full-understanding as the known? 《清淨道論》說, "色以惱壞為相; 受以所受為相", 以這樣的觀察各別事物的特性(自相)來瞭解宇宙世間叫作 full-understanding as the known. "色是無常, 受也是無常", 以這樣的觀察來瞭解宇宙世間的一切存在之共有性質(共相), 則是 full-understanding as investigation。
這裡惱壞, 所受, 自相, 共相是《清淨道論》譯者葉均的譯法。英語翻成 being molested, being felt,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, general characteristics.
呂澂在《中國佛學源流略講》第八講提到天台宗智者大師的圓融三諦學說時, 有如下之說明:
此說認為,從相互联繫的觀點看來,一切法都可以說具有三軌(法,是軌持之意。“持”就外延言,即在一定範圍中的法体;“軌”就内涵言,即令人產生一种理解的意義),三軌是:真性(本质)、觀照(認識)、資成(對其他法特别是觀照發生作用)。三軌分别配合成空、假、中,他不是泛泛講空,而是從各法的别相上说。一切法都有其在認識上所執著的别相(即自性),如色以質碍為自性,色空就是空去這種自性;受以領纳為自性,受空就是空其領纳的自性。同時以假(資成)為契機,而認識法的本質(真性),這就是中。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關係,而是同時存在,互不妨碍,所以叫做“圆融三諦”。這種說法,比慧思講“一心三觀”當然要周密多了。
圓融三諦是從一心三觀學說發展, 再融合當時中國各家學說, 做了一番抉擇去取功夫組織而成。然而, 不論一心三觀或圓融三諦, 都是中國的僧人從不完整的資料中對"三遍知"所作猜想的結果。此中惱壞, 所受,翻成質碍, 領納, 比葉均的翻譯好很多; 自相則翻成別相(即自性)。共相在這段文字沒有提到, 但似乎還是翻成共相。
漢譯佛經的專有名詞是造成中國佛學"博大精深"的主要原因。每個人依自己的猜想自創一套學說, 或根據專有名詞的錯誤理解作想當然耳的創見, 治絲益棼。所以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會說, 誰聽得絕想崖前,無陰樹下,杜宇一聲春曉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